成大事业、大学问的三重境界 让更多人看到优质的文章
小测君
2022-11-15发布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此第一境也。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此第二境也。

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,此第三境也。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。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,恐为晏、欧诸公所不许也。——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之二六

  “成大事业、大学问”,是指追求真理,而非世俗的学问和事业。

  人的追求有若干阶段,最初当然是追求衣食的温饱,然后要有家庭的温暖,要有朋友的友情,要追求名誉,要追求一个社会上的归属。但是,最高的一个价值体现就是完成你自己,就是你实现了自己。当你真正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的,你就会觉得那些低下的追求都是不重要的。不是别人告诉你不重要,而是你到了那个境界以后,自然就觉得那些事情不重要了。

    王国维说,有最高智慧的人,真正的价值不存在于现实的物质的得失,而是存于真理,不存于主观,而存于客观。他们所努力的,就是追求宇宙的真理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,为此宁可牺牲自己一生现实的幸福。王国维所说的“成大事业、大学问”,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世俗的、庸俗的学问和事业。

  第一境: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
  追求大事业、大学问要经过三种境界。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两句词: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他说的是什么呢?善于读诗的人,不是只看外表文字,不是只看外表上所写的景物和感情。真正会读诗的人,要读出诗歌里真正给你呈现出的一个境界、一种意境。

  晏殊这首词是为了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而写的吗?不是的,他写的闺中思妇。***的小词写的常常是女性感情,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注定是思妇的***。所以他说,“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”女子一夜相思一夜怀念,一夜没能成眠。


 等到第二天早晨了,她登上高楼,登上高楼是为了望远,望远是为了期待,期待她所盼望的那个人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。昨晚秋风刮得很大,树上的黄叶都被吹落了,本来窗前一树茂密的树叶,看不到那么远,可是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,女子现在登上到高楼,就能一直望尽天涯路。

  这本来是写一个思妇登楼望远怀人,但是王国维是善于读词的人,就从里面读出一种境界来。这里边有什么境界?我们每天耳之所闻,目之所见,目迷乎五光十色,耳乱乎五音六律,我们的耳目都被那些繁杂的、奢华的、眩惑的、迷惘的声光色彩所引诱了,所以你追求世俗之所尚,与世俗同流合污了。

真正有智慧的人,要能超越遮蔽在眼前的一切诱惑。要有超越的精神,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,才不是为个人的、世俗的、一己的得失而生活。所以王国维说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,这是成大事业、大学问的第一个境界。


  第二境: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

  可是你想,一般的俗人连学问事业都不容易完成,何况王国维所说的大事业、大学问! 所以他说第二境界就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,这是说人消瘦了。消瘦,是因为追求得艰苦,追求得执着。柳永这首词指的是一个现实的女子,是说为她相思怀念而憔悴。

王国维读诗读词,总是超越了诗词表面所写的现实,读出哲理的境界,所以“为伊”的“伊”,指成大事业、大学问的理想。为了完成理想,首先要摆脱世界上的一切蒙蔽,不要只看那世俗短浅的利益,不要为了一点点得失斤斤计较。这是超越的第一步。可是这还不够,还要有第二步——执着追求的毅力。并不是所有追求的人一定就能够得到。你心里一定要有宁可为它牺牲的准备。

  第三境: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  不过,最理想的当然还是你追求,而且得到了。所以他最后写的是“得到”的境界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追求了一辈子,忽然有一天恍然大悟,得到了。


得到的,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,而是在内心之中,真正达到了一种自足的、自我实现的境界。读书,可“断章取义”,可“创造性的背离”。

  王国维所说的完全不是宋代那几位词人原来的意思,那么他这样解释可以吗?他说:“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。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,恐为晏、欧诸公所不许也。”这句话说了两层意思。

  第一,就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词句,给读者高远的启发和联想,如果不是伟大的词人,是写不出来的。

  第二,那么作为读者可以不可以把自己的联想说成是作者的原意呢?那是不可以的。你要解释说晏殊的词就是成大事业、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,柳永的词就是第二种境界,那并不是作者的原意。

而王国维这样的解释,也是有由来的。从***的传统来说,叫作“断章取义”。不管全诗写的是什么,断章只取这两句的意思,表示你有一种高远的眼光,一种高远的追求。

  孔子教学生也是采取这种办法,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(Franco Meregalli)也说过,这叫作“creative betrayal”,就是“创造性的背离”,他说读诗的时候可以背离作者原意,有自己更丰富的联想。德国美学家沃夫岗· 伊塞尔(Wolfgang Iser)也说,读书,就是要从你读的书本里面读出自己的创造性联想。***古代从孔子,从《左传》里使臣的问答,就培养出来了我们国人带着丰富联想读诗的传统。这是王国维解释诗歌的一个办法。

每天100个30元详测券,免费送

添加微信领取详测券咨询哦~
ibbc28
复制微信号

1人赞过

已赞1

0人打赏

猜你喜欢

感谢您的支持,您的赞赏是对我服务的鼓励!

  • 5
  • 么么哒

    50
  • 666

    66
  • 神准

    100
  • 小测君

    200
  • 钻石

    999
余额 0 充值
赞赏
赞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
我知道了
再次赞赏